创意=风骚+贱+有趣+收集+整理+分析+输出——《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读后感

暖乎乎 post on 1月 7th, 2011
Posted in 2.读书旅行学习

zuoteng

图:《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P58:整理的步骤

理查德·布兰森在专栏里写说“维珍航空最近设置了一个社会关系部门……确保我们的网站和沟通渠道很潮很有趣——这跟我们品牌一贯的风骚形象是一致的。”

蒋友柏在《康熙来了》里被问到为什么找詹仁雄合作设计围巾,蒋说因为他的作品够“”,“我不做无聊的东西”,蒋补充道。

星爷发微博找人一起去录《鲁豫有约》,说完基本条件后,特别注明要是“比较有趣的人”。

风骚、贱、有趣,我对它们的理解是得有点一不样,不是一本正经的、无聊透顶的、和大多数人雷同的。以前到现在,好多人跟我说“你不太一样”,每次我都很无辜,我从来不穿奇装异服,18岁才敢去穿耳洞,烫头发选最大众的式样,我怎么就不一样了?他们说不是的,你是个性到骨子里,然后还举例子给我听:

在年会的头脑风暴上,我提出让所有的销售部长穿兔子装跳兔子舞,大家诡异地笑笑然后把我的主意否了——风骚!

作为一个普通班的学生,我脑袋发热跑去找奥赛班班主任说,我要给你们班学生讲怎么学英语,他竟然答应了,我讲得奥赛班的学生们哈哈大笑,然后在一片掌声中拽拽地离开——贱!

刚到一个新城市没人玩,我在豆瓣同城技能交换小组找了个人,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交换她的秘制炸酱面,然后我们天南海北聊了一通,成了朋友,见第二面时就是去帮她搬家——有趣!

他们讲完,我才知道原来这就叫“不一样”,生活中我一直拿自己当人类的模板,所以真的不晓得这些事是不太一样的。李欣频说人生最大的创意就是把自己活成一个造物主,活出自己最好的版本。我想说自己天马行空地过日子,怎么风骚怎么贱怎么有趣都没所谓,因为你是自己的主人,能够为自己负全责。可是我必须负责任地说,所有拿来换钱的创意,无一不是基于需求的。因此,卖钱的创意除了风骚、贱、有趣之外,通常还要根据付钱的人或组织的需求,去收集、整理、分析然后输出。

我那个风骚的IDEA被否,就是因为不符合需求,客户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评奖时还给戴大红花的那种。销售部长私下和我说,如果我的点子被采纳了,分部长们不会放过他的,哈哈。佐藤可士和说“艺术指导=医生”,创作者发掘客户需求的过程,其实就像医生对病人的问诊一样。“答案不是在我的脑子里,而是一直在对方心中……我并非从零创造一切,而是将核心价值从对方的思绪里导引出来。”如此这般,抱着“对于别人的事情视如己出的创作态度,完成的作品才能让对方产生“虽然感觉很新鲜,可是一点都不突兀”的感受,受到对方的认可,并且通过作品实现对方与目标对象的沟通。

举个例子。我曾经旁听过客户的一个访问,听完以后把他对记者说的一些观点做了整理,递交给他。他阅后大惊道:“这些话每个字都是我说的,没有添加你自己任何的观点,但你把我说的话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打散,重新做了有序的编排。”为什么有这种效果呢?重中之重,需求!客户并不需要我像一支录音笔一样一字不差地把他的访问稿记录下来,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他在记者的引导下,无心说出的那些对行业洞察的精辟话语,日后却不一定能够完整地再现,而那些话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也是以后他在各种场合发言用得到的。基于这种需求所做的文字整理,才让他产生了类似佐藤在书里说的那种“虽然感觉很新鲜,可是一点都不突兀”的感受。这些文字从无到有的过程是这样的:

收集——在访问现场做笔记
整理——回头把记录的内容排序
分析——找出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输出——用精炼的语言再现其观点

我在为杂志撰写选题时,大抵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发掘一个话题(读者需求),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导入一个观点作选题,围绕选题分析现有的资料后理出稿子的结构,最后用符合杂志风格的语言将稿子写出来(输出)。私以为所有基于某种需求的创作行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只是大家的专业不同,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不一样:文案是文字,美术是画面,公关是活动,工业设计是产品……

收集培养敏锐的嗅觉,一种对有价值的东西的敏感度,一种在任何环境中发现创作的原材料的能力;整理培养坐得住的耐性,在面对一堆资料回顾和思考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自己没在做任何事的错觉,这种表面的放空其实是最有价值的步骤,没有头绪的时候,重新梳理原材料是最好的办法;分析培养缜密的思维,有逻辑有条理,找出一条线穿起原材料来,让它们井然有序;输出培养精确的表达,少说废话,少添加任何无用的成分,真正饱满的内容不是硬撑出来的。

2010年的某个在医院排队看病的时刻,我突然领悟到:创作的乐趣在于从无到有,创作的幸福在于你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在你把它们呈现出来之前,世界上压根不存在这样一个东西。后来跟一位业界老前辈说起这点感想,他说“听你的话就知道你上道儿了,文字就是从字到文。”

我本来是想写《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读后感的,貌似有点跑题。这本书是我数月前读完的。读书期间,做了两件事:一是清理了我的书桌,几个月过去了它们还保持当初的模样,我深感欣慰;二是清理了我的邮件系统,现在我的收件箱很清爽,这个改天要专门写一篇文章。这两项清理其实都是思维层面的,不是技术层面的。

这本书适合从事任何创作类型工作的人看,特别适合平面设计师,最适合做VI和LOGO设计的人(彪哥知道我为什么送你一本了吧!)。想买收纳参考书的可以省省了,它真不是,它讲的是思维。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