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多一种方式感知生活之美

暖乎乎 post on 3月 18th, 2011
Posted in 2.读书旅行学习

和很多接受传统中国教育的非艺考生一样,我只受过非常有限的艺术教育,看不懂复杂的画,也听不懂复杂的音乐。小的时候倒是上过绘画的兴趣特长班,但现在想想就是乱涂鸦,搞不对透视,也看不出点线面。记得小学一篇课文讲一个欧洲女孩家里很贫穷,只有一架旧钢琴。老师解释说大家可能觉得家里有钢琴已经比较有钱了,那是在我们国家,课文里的那个国度,几乎人人家里都有钢琴。

去年12月份,我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听久石让的现场音乐会。有好多个瞬间,感动不已,美好得想哭。也是在那时,我突然发觉:音乐能让人多一种可以感知生活之美的方式。

特别巧,回来公开课小组就开始上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这是一门古典音乐的入门课程。我和许多组员一样,因为完全对乐理没有概念,课程上得很艰辛。还好,MELODY童鞋主动承担了助教的职责,每天义务给我们发帖写每节课的讲义,并且为大家答疑。课一节一节地上,也没觉得怎么着。某一天,电视里传来雅尼的音乐,我突然听出了一点以前从没听出过的东西。

我于是觉得,那些乐理什么的,看起来是个门槛,其实通过学习了解一点掌握一点,就能多一种感知生活之美的途径。学得多一点,感受就深刻一点。所谓高雅音乐,并不高不可攀。有贵贱之分的,不是音乐,也不是人,而是学习的意愿。以前可能因为种种限制没有学习的机会,那么现在这个遍地都是学习资源的时代,完全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去补课。

我一直觉得自己有画画的天赋,苦恼于基础知识的缺失,画不对透视,也画不出点线面运用得当的丰富效果。前一阵子翻《五天学会绘画》(别被书名骗了,这本书是讲图象思维的,以前叫《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因为卖得不好,于是改了这个“N天速成”派的名字),我才知道原来绘画需要的,是区别于线性思维的另一种图象思维。也就是说,会画画的人和不会画画的人,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画出来的东西才不一样。难怪,有天在桌球馆看友人们打球,我正在思考透视的问题,突然眼前打球的场景在我眼中定格成了一幅漫画,有点有线有面。这种状况,那是唯一的一次。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在思考透视,所以不知不觉地调动出了图象思维。

和音乐一样,美术鉴赏也有所谓门槛。这周去上海出差的空档,我和设计小姐溜去上海美术馆看展览。第一个澳大利亚《土地 身体》展览,很波普的风格,看不懂啊看不懂。二楼是吴冠中和林风眠的展。设计小姐看着一幅林风眠的画说:“他竟然能用白粉画出透明的效果来!”我愣在那里,想:白粉是什么东东?

在吴冠中一幅画着瓜藤的作品的注解上,我看到了吴画家的一句话:“昆虫、蟋蟀在瓜藤中寻寻觅觅,岂知它们的世界犹是人间美术。”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不知道在昆虫和蟋蟀的眼里,正在画它们的吴画家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视角。视角不同,风景不同。音乐有音乐的视角,美术有美术的视角,营销有营销的视角,写作有写作的视角。多一种视角,就多一种角度感觉这个世界,也多一种方式感知生活之美。

三楼的美国版画展览,又为我们增设了门槛,除了绘画知识,还有文化差异。我看得最明白的两幅画,一幅是基于匹诺曹的故事画的,另一幅是基于小红帽的故事画的。知道背景,所以看得明白。

文化香奈儿从美术馆出来,我们又去了人民公园里的当代艺术馆,看《文化香奈儿》艺术展。赶巧了,那正好是展出的最后一天。设计小姐和我,都是时尚盲。于是这回俩人站在了同样的起点上。一开始我们在一楼横冲直撞,然后面面相觑:各种看不懂。后来,我们发现原来有语音导览器可以免费拿。这才在优雅女声的指引下,开始欣赏一件又一件展品,领略这个品牌背后的文化故事。我看得特投入,也被深深吸引。设计小姐可能也是吧。在从展馆出来的路上,俩时尚盲开始讨论:是买瓶NO.5还是买瓶COCO?这种欲望,无关奢侈,无关享乐,只是纯粹被展览塑造出的情境所感染。扯句本行话,就是我们被这个展览给文化营销了,呵呵~

我们还是穿不起香奈儿,但是我们开始懂得那朵山茶花的意义,开始明白小黑裙与修道院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开始觉得,也许它贵得真的有那么点道理。

谢谢《文化香奈儿》,让时尚盲得以从时尚的角度感知一种美,以及一股来自CHANEL本人的力量。

还是多学习吧。唯有新的东西,才能带来新的视角,新的体验,以及,新的美~

one responses .

  1. Mora-Sun说道:

    以一個美術學院出身的人的經驗來說,繪畫這個東西呢,多練就有了。所謂透視之類僅僅是一套輔助理論而已。繪畫發展到後現代,很少人那麼將就透視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