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写作,从“写手”到“作者”

暖乎乎 post on 4月 24th, 2011
Posted in 3.回顾总结反思

JANE AUSTIN

图:我最爱的作家Jane Austin

2011年是我写杂志的第6个年头。侯孝贤导演说:“无论哪一件事情,哪一种行业,只要从头到尾一直做,一直做,自然会形成一种动人之处,一种热情和一种坚持,这就是实战。”从码字赚零花钱到认真对待写作这回事,我这6年不长不短的写作生涯,确实有许多动人之处。

Year1懵懂入行:赚钱容易=不可持续

大学的时候,我参加的社团拍了一部校园DV剧,找各种媒体做宣传。我发现自己常看的杂志上有一个相关栏目,于是试着写邮件给编辑。来回折腾了好久,最后社团的稿子没能上杂志,但是编辑却问我:“你看看能不能给我写东西?”我那个兴奋啊!要知道我看这本杂志N年了,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给它写东西!我于是选了看上去最好写的一个栏目,跟编辑说,我试试这个吧。几个月后,我在报亭买到了我写的第一期杂志,我那个激动啊!我至今还记得那本杂志封面的样子。现在,我拿到杂志的样刊后,翻到自己文章的那页看一眼,就搁在桌子那一摞杂志堆儿里,别说封面了,连自己文章那P的排版是什么样子都记不得。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做成一件自己以前无法企及的事儿时,就狠狠激动一下,激动完了,以后同样的事儿无论在别人眼里是多大一事儿,对你来说都是平常了。所以为了成长,就要不断去挑战那些看上去无法企及的事儿,因为它们才能让我们激动,才能带来成长感和成就感。

那个栏目一写就是一年多,编辑偶尔提提意见,大多数时候,不怎么吭声就给过了。写到后期,我已经麻木了,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待见,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善。其实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后来编辑离开了杂志,这个栏目也随之取消了。这个结果,早在那个信号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写的人都不满意,看的人怎么会受益呢?

这本杂志的稿费是千字250,刚入行的我以为这就是行价,每月心安理得地拿着一千大元儿的稿费不思进取着,直到赚钱的机会“突然”消失。我在寻找新的写作机会的时候才发现,对于普通作者而言,千字250的稿酬很不低了。直到5年后的今天,市面上千字100、80甚至50的杂志都大大滴有。我也是最近才知道,那些20块一本的时尚杂志,给非专栏、非特约的作者开的稿酬,也只有千字300。那会儿,享受着高稿酬,付出着低劳动的我,其实是很赔的,因为没有进步。这和工作是一个理儿,对于新人而言,最差的工作就是钱多成长少的工作,当工作机会突然没了时,你会发现,你根本无法提供人力市场对这个薪酬要求的工作能力。那会儿傻眼就为时晚矣。

Year2弊稿无数:找到优势领域很重要

没了第一年那份肥差,我开始主动出击找稿写。第二家杂志是我在网络上搜索约稿函找到的,跟的编辑是编辑部主任。这是无意之举,但是后来我发现,因为所有的稿子需要先在编辑部主任这里汇总,所以如果你跟的是主任,那你的时间可以比跟其它编辑的写手放宽一点,这是拖延症患者的福音。还有一点比较幸运的是,我找到编辑的时候是春节后刚上班时。我放寒假,在家没事,但是那会儿,工作了的写手一般是没什么时间或者心情写稿的。各种天时地利人和,我给这家写的第一篇稿,顺利发表了。

这家杂志的组稿方式,和第一家不太一样。第一家是编辑跟写手说好,这个栏目这期你来写,写完之后没什么意外都会上稿;而这一家是你想写什么选题和编辑商量一下,编辑觉得可行你就写,但是写完了要隐去自己的名字和编辑的名字,送到杂志老大那里竞稿,优胜劣汰。这样以来,上稿就没有保障。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总是被毙稿。因为老被毙,所以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栏目。

十一的时候,大家都出去玩了,编辑找不到人写稿,于是问我有没有兴趣写“大策”。所谓“大策”,就是每本杂志当期的重点选题,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栏目。像我前面说的,做那些看上去无法企及的事儿才能成长。虽然我从来没写过“大策”,还是答应下来。十一也没出去玩,在家埋头写5000字的长篇大稿。

BINGO!稿子通过了。编辑说我可以尝试多写写策划稿。我也觉得策划稿写起来比较顺手,因为我对话题的敏感度捕捉得很到位,平时涉猎的杂七杂八信息也比较多。于是在那之后,主要都是在写策划稿,上稿率特别高,很少被毙稿了。我于是觉得,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很重要。短板再怎么补,最多补齐。而我们的优势,天生就能带来竞争力。

Year3导师现身:写稿子和做人一样,不能取巧

后来,我尝试自己联系了第一家杂志的新编辑。照着杂志上注明的编辑部座机打过去,辗转又打了几个电话,拿到了编辑S的邮件。我把自己写杂志的短暂经历和继续写的意愿简单写了写,给S递了邮件。她回信让我详细介绍一下自己,然后给了我合作的机会。

合作的第一篇稿子登出了,但是经过了S大量的修改。我于是知道,她对稿子是有蛮高的标准和要求的。新的合作栏目字数只有以前那个栏目的三分之一,因此稿费也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但它对我来说,却是很好的练习。能带来进步的活儿,才是稳赚的。

收到S寄的样刊时,我很感动:她在我文章的那一页贴了一张便利贴。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看到她的专业与职业化。我在心里默默对她产生了好感。

有一回我比较应付地提交了选题,没有收到S的回复,我又发邮件问了一下,她回复了一封蛮长的邮件,跟我说为什么不行,我应该怎么做才行。当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因为老实说,没有人有义务教我们做事。别人能这样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指导你,很不容易。

S最终也离开了杂志,但她不是没带走一片云彩,非但向交接工作的编辑推荐了我,而且还给我介绍了新的杂志的编辑。对于S,我始终心怀感恩,我跟她学到了太多:严格的要求、用心的细节、对人的帮助与提携……以后我会把那些跟她学到的事写进我的“吸星大法”系列里。

跟不同的编辑,能学到不同的事情。合作的第二家杂志的编辑F给我上过对我写作生涯有纪念意义的一课。因为给她家写的稿子许多都是信息整合类,所以少不了CTRL+C、CTRL+V来来回回去整理信息。有一回我一懒,一部份复制的内容没怎么改动,结果杂志老大审稿觉得不对劲。编辑出于信任,还替我辩护,发现确实是我不对后大为恼火。她和我说:“写稿子和做人一样,不能取巧。我做这一行,见过太多,时间留下来的,都是踏踏实实的人。”当时的聊天记录,我截了图留作纪念。这句话我一直用来警示自己,身为一个写作者,创作的底限要坚守。

让我感恩的是,F并没有因此终止与我的合作,依然给我机会。我在心里很感激她,只能老老实实写稿报答人家。

Year4试水财经、采访:不断探寻文字的可能性

写了太多选题稿之后,我悲慛地发现,想在文字的结构上创新,非常之难。我平时也会翻阅大量杂志,很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结构,包装的原理就是那样,不同的只是用来包装文字的概念。与此同时,我越发地觉得,我写出了职业病:但凡是写出手的东西,包装感都太强了。我就连写个出差报告,都能跟一种本地的扑克牌玩法结合着写。这在他人看来新鲜,但是于我而言,却总觉得有那么点不对劲,于是就想着用什么方式来突破一下。

因为工作的机缘,我开始帮客户写一些财经方面的东西。这让我觉得很新鲜,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写给商务人士看的东西。也许我也可以写财经?我尝试在我的网站上写一些带有营销视角的东西,没想到反响不错。我还收到财经媒体的新鲜人的邮件,问我怎么将财经写得生动有趣。虽然写财经受到经管相关专业能力的限制,但是让我看到另一种可能。我开始尝试写财经媒体,先从职场话题的写作入手,相信随着相关专业能力的提升,未来我真的写得出真正意义上的财经文章。

第一家杂志的新编辑放手让我做那种需要独立采访的稿件。试过采访之后,我发现我其实很擅长采访,因为做AE练就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别人需求的体察,都能够为采访加分。无论是漫画家、公司人还是社会贤达,我采访起来都是如鱼得水,没有障碍。

我本人非常enjoy采访。因为我们平时接触的信息大多是经过加工的,但是采访获得的,是一手信息,很多时候,采访者也是第一受益人,我再把这些信息经过自己的加工传递出去,为其它人带去影响,这本身就是件非常曼妙的事。而且,如果与采访对象比较合拍,采访的过程也能够成为愉悦的谈天,丝毫没有在工作的负担。最终,采访过的一些人还能成为朋友,时不时聊聊天,这也是采访的一大收获。

吴小莉说她工作后的第四年:“我从一名青涩记者成长为华视强档新闻的主播,工作日趋顺利,我已完全掌握做电视新闻的技巧,却越来越觉得乏味。一出门就知道今天会碰到什么人,这个人会说什么话,甚至出门前就可以写好稿子,然后把访问往里头放就成了。每天例行式的出机、赶新闻、上新闻,陀螺似旋转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领到丰厚的薪水好像成了惟一的目的……这份失去了新鲜感和挑战的工作已经变成鸡肋。如果不加以警觉,贪图舒适再在华视待下去,一定会变成抓不住老鼠的肥猫。”

然后她去了香港,从零开始。我想说的是,一件事做纯熟了以后,没了新鲜感和挑战,我们唯一能做,就是想方设法去突破。惟有突破,才能产生价值。财经写作和采访的经历,让我的写作开始向多元化发展,突破了策划稿写多写顺后的瓶颈。

Year5爱上写作: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在写作的前几年,我写的大多数东西,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的。写作的内容直指杂志选题的需要。选题是既定的,没有什么自我表达的空间。这一直是我觉得非常汗颜的一点。我甚至被质问过:“你觉得你真的有在写作吗?”

去年,某导师级友人的一句“你打算组稿一辈子吗?”直接将我醍醐灌顶。我突然觉得,很多时候,写博客的意义甚至大于写杂志,因为我是在写我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比组稿有价值得多。而且我也看到,通过这个小小的网站接收到我的文字的你们,真的有受到积极的影响,这是一件让我无比有成就感的事。

我把一部份精力从媒体转移到自己的网站上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感觉是畅快的,尤其是对于表达欲超级旺盛的我来说:P一位漫画家说过:“创作的乐趣在于从无到有,在你把这个东西带到世界上之前,它是不存在的。”我就想到了在我写日志的过程中,那些个只有自己才体会得到的布局谋篇的乐趣。也因为这个,我第一次有“爱上写作”的感觉。

最后的结果是:以前是我把我写的稿子选几篇发到网站上,现在是编辑看到我网站上写的日志,让我改一下发到杂志上。

最最不可思议的是,但凡是我写自己经历的文章,基本上杂志发一篇,《青年文摘》就转载一篇,这让我觉得十分神奇,也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力量。

也是从这个时候,我开始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一枚作者”了。之前我写的那些东西,只能让我觉得“我是一枚写手”而已。写手和作者的区别,我觉得就是写作的内容有没有植入自己的思想。一个写手写得再好再多,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码字机器”,最多只能赚点钱而已。但是一个作者,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表达,去影响别人,那种收到读者积极反馈后的欣喜,是码字赚钱永远都不可能替代的。

Year6转型之后:写作将带我去往何方?

写作6年,没开专栏,也不是特约。老实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成绩。所幸写作并非我的主业,这点可以让我聊以自慰。春节时我在家整理旧杂志时发现,尹珊珊刚开始写“缭乱美人”时,刚好是我现在的年纪。可是那样的文字,我到现在依旧写不出来。那个瞬间,我还是蛮受打击的。ANYWAY,也不能这么跟别人比。我晓得,自己也不是什么天才,只会写这些文字,加上表达欲比一般人旺盛罢了。去年采访画手绘旅行日记的VICKY时,她说她觉得会画画是上帝给她的礼物,所以她就一直画一直画,觉得不要浪费才好。我听她这么说,也觉得,会写这么点字,是老天对我的奖赏,要多写才是。

今年,是我手上杂志最多的一年,也是稿费均价最少的一年。发现这个事实的时候,我并不诧异,这是我自己刻意为之的结果。不是我和钱过不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用那些少赚的钱换来了什么:写作类型的多元化、读者群体的多元化、写作方式的多元化……它们每一项,都比多赚点钱重要许多。

至于这个网站,我刚翻了翻记事本,我已经攒了14个题目的日志没写了!!!个别还是系列文章!都是突然涌到脑袋里,想要记录下来的东西(我就说我表达欲旺盛吧!)。有的在涌上来的时候已经不自觉地为它想好开头,有的我早就理顺结构了,有的就只是个题目而已……

写作将带我去往何方?我真的不知道。谢谢你们,看我写这些字,如果你从中得到过一点点温暖的力量,那是我大大的荣幸。此时此刻,我真的很想,就这么一直写一直写一直写下去……

9 responses .

  1. laughing说道:

    向来看文章不留言,不过看到这篇文章忍不住留个言:
    你的文章很有亲切感,就像和你聊天一样,同时也能够给人带来正面的力量。

  2. 落落说道:

    认真行走的人,是幸福的。希望几年之后的我,和你一样。
    转载走了。

  3. 昕凡说道:

    从你真实自然地文字里能发现,你对生活充满爱,对他人充满爱。赚钱也许不是那么重要,成长,开心,满足更加重要。重启过后的你又是我们的指路人了。喜欢看你的文字,会一直一直看下去。

  4. Phillis爱生活说道:

    哇哈哈暖乎乎终于又更新啦!好开心哦~~不过我明天要考悲剧的高数,等考完试再来好好读一读大作!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