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别人的鞋,进自己的步

暖乎乎 post on 5月 20th, 2011
Posted in 3.回顾总结反思

in her shoes

In Her Shoes(偷穿高跟鞋):双关的电影名,很好看的姐妹情

“in his shoes”是句英语谚语,字面意思是“穿别人的鞋”,是说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舍身处地地想事情。其实不光是想问题,从学习的角度上说,如果能常常in his shoes,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看一个作品,或者站在当事人角度去看一项工作,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比浮光掠影只当看客的人收获多得多。

大学一年级刚开始写杂志时,我发现我失掉了一种乐趣,就是做个单纯的杂志读者,只关注杂志的内容。因为自己也写,所以总要去留意别人的角度是什么样的,结构是怎么包装的,标题是如何起的,对内容的吸收反倒有限。我也因此对考英国文学研究生没了兴趣,我想要是我真读了那种专业,看英文小说时会不会满脑子都是这个主义那个体什么的,那样该多无趣。

我专门问过我的英国文学老师,问她现在能不能在文学作品中享受到一个读者单纯的阅读兴趣。她说是可以的,只要让自己一开始不要进入太深,控制自己停留在表面,就可以。想要仔细研究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带进去看。

后来有一次去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也问了心理医生类似的问题,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与人交往的时候,她会不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带进去,从而有不必要的困扰。她说的确会有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做心理医生的起步期。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回她爸爸妈妈说起一件事,一个说事情是这样的,另一个说事情是那样的。识谎对心理医生来说并不难,她很轻易就知道了谁在说谎。但她有意识地克制自己,没有再深入地想下去,说了几句有的没的把事情带过去了,一家人继续其乐融融。

听她讲完,再想到英国文学老师的话,我开始觉得,随着专业能力的深入,也许真的能够做到收放自如,该跳出来的时候跳出来,该钻进去的时候钻进去。耶鲁《聆听音乐》公开课的教授说,虽然他的儿子接受过9年严格的大提琴教育,但是听POP MUSIC时依然听不出大小调来。我倒觉得那样挺好,如果因为学习得太深入,失掉了单纯的欣赏者的乐趣,也是种损失。

前面说的是自己的专业,对于那些自己不专业的领域,如果能从单纯的欣赏者或接收者中跳出来,站到创作者或者生产者的角度上,反而会收益良多。举几个例子:

我一直挺喜欢看FT谁谁谁的职场专栏,因为专栏不是选题稿,所以我一直能当单纯的读者。有天我精力过盛,看完她的一篇文章后开始想这篇文章是怎么写成的:用一部电影起了头,结合自己的经历,再讲了个别人的故事……我就这么一点一点地解剖了那篇文章,然后就收获了一种写短篇的方法。

有一次看《天天向上》时,我特别喜欢那个“台湾老歌手”的选题。于是我又调出了自己在活动策划方面的知识,去想从“台湾老歌手”选题的确立,到嘉宾的选择和邀请,再到节目环节的设计……想完之后就很佩服幕后的团队。还有一次《天天向上》邀请了一位女诗人当嘉宾。女诗人发言时,虽然说的不是诗句,但是制作人依然把她讲的话的字幕设计成了竖排诗的模样,这时候跳到制作人的角度,觉得这个细节特别赞,对自己的创意也是种启发。

《话要怎么说出口》里我说过,跟特别会讲话的人聊天,结束之后如果能从自己的立场里跳出来,把刚刚的对话在脑袋里进行电影回放,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他在这场对话的布局谋篇,对自己的而言,是一场再生动不过的讲话课。这也算是以战养战。

以上是向别人学好的方面,对于别人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可以进行角色转换。

前几天我接到一个联通的小姑娘打来的业务推销电话。她讲得磕磕绊绊很生硬,我拒绝她以后,她没有任何停顿地讲出了另外一套说辞,依旧是磕磕绊绊。我都能想像得到,电话那头的她拿着一张写着话术的A4纸的情形,上面一定写着“对方拒绝后说……”这样的字眼。我于是问她:“你是不是照着纸念的?”“……是这样的……”她沉默了一小会儿后开始语无伦次地解释,我打断她说:“没事儿,我就是想告诉你,下次自己先背熟了再给别人打电话,那样说得能自然点,成功率也会高一些。”她谢了我,大概很少碰见我这样坏到拆穿她的吧,哈哈~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接打电话训练,只是在听她讲话时,很自然地想到了如果自己干这份差事不会像她这么干。如果以后需要我做类似的工作,这次经历对我来说,就是个教训。这样的教训很划算,因为你并没有亲身做就得来了。

还有一个打电话的事,是建行信用卡客服打来的调查电话,问我为什么注销它家信用卡。我说因为我卡太多了,觉得用不着。他谢谢了一下就祝我心情愉快了。我心想你怎么不问我为什么注销你家的不注销别家的呢?我都准备好回答了。大概他觉得,“用户信用卡数量多”这个答案已经可以让他交差了吧,其实是没什么价值的。那些我放弃它家的原因,才是对用户调查这项工作以及他的公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但他没问,我那次也懒得主动说,就那么着了。

当遇到差劲的演讲者时,站到他的角度去想如果你讲他那些内容会怎么讲、怎么设计环节、怎么互动,这种游戏简直就是自己时间的救星。不然也不能离席,浪费时间在没营养的演讲上,多痛苦啊!

任何行业都有一种现象,就是外行进不来,内行出不去。那些我们内行的东西,如果我们愿意跳出去,就能多享受一点单纯的乐趣;那些我们外行的东西,如果我们愿意跳进去,就能多学习一点不会的东西。李欣频说,她看一部电影,会站在主角、主角的对手、摄影师、导演、编剧五个角度去看,从而获得五份收获。我觉得这种能力如果未经训练,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面对作品时,只要站在某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多看到的那些东西,已经是你赚的了。身处场景时,只要能穿越到对方的角色里,多学到的东西,就是其它人的N倍。大家年纪差不多,经历也大同小异时,这种穿越的能力就是成长速度大不同的主因。

此外,穿越的前提一般是你对穿越的对象有所知觉,换句话说对那个东西的创作流程或者制作方法有基本的意识。比如说,我就没法从创作者的角度去解剖一件衣服,因为我对剪裁、缝纫、材质什么的一所无知。这个就需要通过学习去多涉猎,你涉猎的越多,能站的角度就多,能够转换的频道也多,也就更容易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去发现一些普遍的本质规律。这一点可以参见《艺术:多一种方式感知生活之美》那一篇。

常常“穿别人的鞋”,多多进自己的步,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而且会越来越有趣哇~

3 responses .

  1. kktt说道:

    你可以把子练习下的

  2. 珂小豆ruby说道: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也许我们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遇到那个属于自己的coach,也许是多个,带着我们走出误区,认识自己,找到那个最美好的自己。

  3. 陌生海洋说道:

    正如文章最后说的,要想穿好别人的鞋也不容易
    不过 是进步 的一个方向不是吗
    可以有目标地区积累相关的东东 直到某天量变引起质变……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